top of page

新聞產業競爭多

媒體爭搶即時背後的真相

icons8-video-camera-100 (1).png

新媒體崛起 記者多工時代來臨

宜蘭縣的新馬車站於2018年10月21日發生了「普悠瑪翻覆事件」,造成數百人傷亡,是普悠瑪列車自2013年營運以來,發生的第一起嚴重傷亡事故,事件發生後,所有新聞媒體不斷透過電視和網路平台更新現場情況,現場連線與手機即時推播幾乎不曾中斷。每當重大社會事件出現時,新聞媒體往往站在最前線,將重要訊息即時送至閱聽人手中,然而和過去相比,現在的即時新聞內容卻包含了許多更細瑣的報導,發佈數量也更龐大。

隨著時代的推演與科技的進步,各類傳播管道因為數位匯流得以互相連動,也有越來越多工具能輔助媒體從業人員提升新聞產製的效率,無形中帶動了媒體產製新聞時必須「搶快」的問題,同時新聞內容也出現碎片化的現象。以蘋果日報網站為例,一個小時內能發佈超過30則即時新聞,幾乎每兩分鐘就上架一則。聯合報記者李隆揆認為,網路新聞不像傳統媒體以塊狀呈現,而是隨時出現任何零星消息就更新內容,導致閱聽人接收到破碎的訊息。

▲蘋果日報官網於4月7日當天每小時所發佈的即時新聞數量。(資料來源/蘋果日報官網、製圖/劉潔謙)

面對這樣的改變,報紙與電視台等傳統媒體各自有其因應的對策,但相同的是,他們除了保有原本的平台,也建立起網路的新媒體部門。以報社來看,過去一天只需發行一份紙本內容,但在網路平台加入戰局後,發稿量增加不少,李隆揆表示,自從有了網路平台以後,「隨時都要注意新事物,隨時都要發稿。」

圖片 1.png

李隆揆分享自身在報社工作的經驗。     攝影/根悅翎

相較於報紙一天只出刊一次,電視台則是隨時都能進行SNG連線,並且能在事件發生當下,立即將畫面回傳至電視台播出,但由於電視台並沒有多餘的人力額外處理即時新聞,因此對比平面媒體而言,人力安排較為吃緊。

當前的媒體環境看似受到即時新聞的衝擊,然而所有媒體仍在困境中尋求生存的可能,對於這樣的改變,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(NCC)魏學文認為,未來所有的媒體不可能只依賴單一平台傳遞訊息,而是要嘗試接受數位匯流時代的來臨,將各種傳播管道融合,並結合自身專業,提供品質良好的內容給閱聽眾。

▲即時新聞的出現,為不同性質的新聞媒體開啟了一個新的戰場。

7lq21-k491q.gif
icons8-retro-tv-96.png

民視新聞記者顏辰州表示,在台北地區的電視台,一個早上大約會有三至四則即時連線新聞,雖然不一定每個人每天都有連線要做,但工作內容確實因為即時新聞的興起而出現些微影響。有時平面媒體突然發佈一則即時新聞,就必須暫時放下手邊工作,分神去了解詳情,他發現自己必須更專注在負責的路線上,確保沒有遺漏任何消息,雖然並沒有因此做更多連線報導,但工作過程仍受到了打擾。

▲電視台的辦公室內懸掛多台電視,隨時留意其他同業的新聞內容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攝影/林于暄

SERVICES
ABOUT

點閱率掛帥 新聞品質暗藏隱憂

icons8-video-conference-96.png

網際網路的出現,使新聞媒體生態產生了改變,閱聽眾接收消息也變得更便利與快速,不管在多偏遠的地域,有了網路媒介的傳播,消息的互通變得非常容易。然而資訊快速的傳遞有利也有弊。即時新聞經常因查證時間被壓縮,使得資訊蒐集不全,進而影響報導完整性,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認為,即時新聞所帶來的問題並不是現在才存在,只是變得更加普遍化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媒體該如何去因應網路時代出現的問題?

icons8-combo-chart-80 (1).png

新聞發佈越來越迅速,不論是傳統媒體或是新媒體,都要面臨截稿時間提前的壓力。李隆揆表示,在網路媒體盛行之前,報社的記者需要花時間自行四處佈線,並網結人脈來搜集可報導之內容,而現在的新聞稿卻必須在三至五分鐘內送出。顏辰州則表示,即時內容對電視台記者最困難的地方在於,連線的時候要在有限時間內,將事件重新解構與建構,面對鏡頭向觀眾說明清楚,相當考驗臨場反應。

快速的消息來源以及大量的新聞報導,背後所追求的利益像是已公開的秘密,高流量和高曝光度都能吸引廣告商的關注,為公司帶來收入。三立新聞網社群中心副總監蘇欣偉提到,網路即時新聞為了吸引閱聽眾,必須將最新、最快的資訊交給閱聽眾,因此會以點閱率做為該則新聞是否上架的優先考量,但前提是,這些內容並非傷風敗俗之事。

圖片 2.png

蘇欣偉認為在意點閱率的同時,也要顧及內容的適切性。           攝影/根悅翎

然而搶快的報導,卻不一定是能真實呈現事件的完整面貌,蘇欣偉也表示,由於高度的競爭關係,要在極少的時間內產出新聞,多半會欠缺消息來源的正確性,加上新聞則數多且品質大打折扣,甚至因此出現錯新聞或假新聞,使得閱聽眾質疑新聞公正報導的權威性。

現在電視台、報業和以往不同的是,在報導中的消息來源,不再只來自少數幾種平台,也不再只有記者是主動去搜集資訊的角色。閱聽人處在資訊汪洋中,現在有各種工具隨時提供最新資訊,為求新求快,查證消息來源會變得更加艱難,而來源的正確性也相對降低,李隆揆直言「既然不可能絕對客觀,但至少要做到相對客觀」,使新聞更貼近事實。

PROJECTS

自由與競爭 媒體產業逆境求生

自1987年解嚴後,政府於隔年解除報禁,更在1994年開放有線電視業者登記,從此媒體產業蓬勃發展。根據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廣播電視事業許可家數統計」截至2019年2月的統計,國內的有線電視系統經營業者多達64家,境內衛星頻道節目更是高達168台,其中光是新聞頻道就佔了10台,而這都還不包含不需向NCC申請登記的平面媒體與網路新媒體。

▲台灣解嚴後報業跟著蓬勃發展。  (資料來源/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、製圖/根悅翎)

在全面開放自由競爭的情況下,新聞媒體數量大量增加,隨之而來的卻是彼此互相競爭求生存的窘境,加上即時新聞的興起,更是讓追求速度與點閱率、擔心漏新聞,成為現在媒體工作者的日常。壹電視採訪中心副主任蔡又晴表示,從九〇年代解禁至今,台灣新聞台的即時連線新聞,僅出現短短三十年不到,而這之間最大的轉變在於,不論是記者現場拍攝,或是從網路上取得影像,得到畫面的速度都比過去更快,導致產製新聞的腳步也得跟著加快。

圖片 3.png

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互相配合,一同採訪受訪者。 攝影/陳姿穎

由於這樣的改變,閱聽眾也更依賴能快速接收新聞的載具,因此乍看之下,媒體業者似乎能從網路新媒體上獲取從傳統平台流失的利潤。但蔡又晴坦言,新媒體上的廣告收益相對較低,以目前的觀察發現,閱聽眾直接進入各大媒體網頁瀏覽的數量相對少,大部分仍是透過社群媒體的外部連結,這也導致現在的新媒體難收回足夠的成本。

對此,蘇欣偉也強調,縱使即時新聞需要搶快,但仍然必須仔細求證,平衡報導內容,並維持報導架構的完整性,然而礙於現實,現階段確實較難在短時間內確切遵守這些原則。

即時新聞確實帶給這個世代的新聞媒體不小的難題,面對更龐雜的資訊來源,以及製作時間限縮的挑戰,處處都考驗第一線記者與在後端把關的主管。胡元輝表示,過去傳統媒體的人力架構,已經不足以應付現在多工的媒體生態,若要有良好處理即時新聞的能力,新聞媒體需要有足夠的人力來協助查證,在這眼見不一定為憑的時代,如果閱聽眾還在乎新聞品質的話,那麼「正確性比速度還重要。」

但究竟利益與專業新聞倫理之間的尺度該如何拿捏?針對即時新聞對媒體產業帶來的正面衝擊,蘇欣偉認為,每個編輯內心都有一把尺,而這把尺衡量的標準,則與公司的訓練是否足夠有關。不過,魏學文則抱持樂觀態度,他以廚師做料理當作比喻,下廚前一定會先想如何烹調才會好吃,這些網路科技與平台就像是輔助料理的工具而已,因此即時新聞帶來的衝擊不一定是負面的,重點要回歸到新聞專業上。

icons8-bullhorn-megaphone-64.png

​受訪人物簡介

icons8-bullhorn-megaphone-64.png

胡元輝

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

可愛的爺.jpg

「即時問題已前就有,只是現在更普遍化,並且消息來源更多了。」

---胡元輝

蘇欣偉

三立新聞網社群中心副總監

Why We're Great >

欣偉哥.jpg

「每個編輯心中都有一把衡量道德的尺,而這把尺在於公司單位的訓練夠不夠。」

---蘇欣偉

李隆揆

聯合報記者

學長.jpg

「有了網路以後,隨時都要follow新事物,隨時都要發稿。」

「編採過程中,查證最困難,因為時間有限,雖然不可能做到絕對客觀,至少要做到相對客觀。」

---李隆揆

學長.jpg

蔡又晴

壹電視採訪中心副主任

「NCC對電視台規範嚴格,雖然會追求收視率,但有撤照風險,所以能操作的空間有限。」

---蔡又晴

螢幕快照 2019-04-11 11.55.42.png

顏辰州

民視新聞記者

「因為即時新聞的出現,必須更去follow自己線上的消息有沒有漏,雖然不會因為這樣做更多SNG連線,但在工作中要更分神去了解發生了什麼事。」

---顏辰州

image1.jpeg

魏學文

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(NCC)

Why We're Great >

c6407a2df99e62ebbdd02d01aaa572167_462069

「專業的媒體人應該盡量利用網路科技跟數位匯流的優點,變成專業上的優點。」

---魏學文

CONTACT
bottom of page